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60、正史中的包青天

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60、正史中的包青天

包拯把惊堂木一拍,厉声喝道:“你割了人家牛舌,逼得人家不得不宰杀耕牛,如今却来倒打一耙,是何道理?”那人一听,脸都吓白了,认为包拯是神人,赶紧招供求饶,包拯依法做了处理。包拯不出门,略使小计,就破了此案,说明包拯确实机智过人,断案如神。

包拯在知县位置上成绩斐然,得到百姓拥护,不久升任端州知府。端州出产优质砚台,天下闻名,是向朝廷进贡的珍贵物品。从前的州官,都擅自扩大硕台生产数量,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,拿去给权贵送礼。

包拯上任以后,下令只准按照进贡数量生产,不许多产一块,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。包拯任职期间,不给任何人送礼,家中也没有一块端砚。包拯为官清廉,从不谋取个人私利。

宋仁宗听说了包拯的名声,把他调入朝廷,担任监察御史。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,巡视郡县,纠正刑狱,弹劾建言等事务。包拯公正无私,性情耿直,疾恶如仇,一身正气,干这事再合适不过了。宋仁宗是知人善任。

包拯忠于职守,执法严峻,不畏权贵,弹劾了一批贪官污吏,使朝廷风气大为好转。不管是功勋重臣,还是皇亲国戚,只要违法或有过失,包拯都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。宰相宋庠、仁宗伯父的女婿、张妃的伯父等人,都被包拯弹劾过。满朝文武都惧怕包拯,送他外号叫“包弹”。

包拯还积极建言献策,提出许多好的建议。包拯主张严格选拔官员,裁汰冗杂,对七十岁以上官员强令退休;包拯反对增加民众负担,建议关注民生。包拯建言的奏议有十五卷,其中有十卷留存下来。

包拯最出名的事情,是敢于批评皇帝,屡次犯颜直谏,有时慷慨激昂,语言尖锐,不留情面。宋仁宗有点怕他,但更加敬重他,不断提升他的职务。包拯先后升任三司户部副使、龙图阁直学士,还当过几个地方的转运使。转运使是当时地方上的最高长官。

后来,宋仁宗任命包拯为开封知府,让他治理京师。京师权贵聚集,历来很难治理。这个时候,包拯已经威名大振,权贵们听说包拯担任了开封知府,吓得奔走相告,说:“阎王爷来了”。百姓们听说以后,一个个喜笑颜开,大呼包青天到了。

开封府有个多年的规定,凡是来衙门诉讼的人,不准直接到大堂,而是先将状纸交给看门人,是否受理、何时受理,再听候通知,由此造成了许多弊端。

包拯到任以后,下令打开开封府的正门,告状人可以直接到大堂陈述是非。包拯端坐大堂,亲自听取诉讼,明断是非,主持正义,为百姓伸冤。从此,开封风清气正,恶人再也不敢欺压百姓了。

开封城中有条大河,河边风景秀美,许多皇室和权贵在河边修建了豪华住宅,甚至占用水面,建了楼台水榭,影响了河水畅通。百姓们意见很大,可长期无人敢管。

包拯在任期间,有一年发了大水,河水不畅,泛滥成灾。包拯大怒,一声令下,将河边的建筑物全部拆掉,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大臣说情,一概不理。结果河水畅通无阻,百姓拍手称快,权贵们也无可奈何。

包拯性格严峻正直,十分痛恨坏人,平时虎着脸,很少有笑容,肃穆威严。包拯一心为公,从不考虑私事,更不置办家产,与亲戚朋友都断绝了来往。包拯身居高位,却十分节俭,衣服、饮食和用具,都与普通百姓一样。

包拯后来擢升为御史中丞,御史中丞是中央监察机关的最高长官。不久又担任了三司使,三司使是中央最高财政长官。后来,包拯被任命为枢密副使,掌管军事。

公元1062年,包拯在枢密院办公的时候,突然得病,不久逝世,享年六十四岁。宋仁宗亲临吊唁,并为其辍朝一日,赐谥号“孝肃”。

包拯临终遗言说:“我的后代子孙有做官的,如果贪污犯罪,活着不准回老家,死了不许入祖坟”。

包拯有两个儿子,长子早死,次子包绶后来做官,也落下了廉洁勤政的好名声。

从史书记载来看,包拯虽然没有铡皇帝女婿之事,却依然光彩夺目,是一个高大的清官形象,人们会永远怀念和敬仰他。

宋仁宗病逝之后,宋朝的盛世就结束了,一些社会矛盾显现出来。宋神宗即位以后,试图革新变法,兴利除弊。请看下一集,宋神宗力图革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卄的解释
bet体育365官网安全吗

卄的解释

📅 07-22 👀 5016
阴茎根部疼痛是怎么回事
365bet体育滚球

阴茎根部疼痛是怎么回事

📅 07-06 👀 6473
《狼跋》原文|译文|注释|赏析
365bet体育滚球

《狼跋》原文|译文|注释|赏析

📅 07-22 👀 2571